第347章 广南(2 / 2)

北颂 圣诞稻草人 2611 字 15天前

所以在寇季提醒过后,他就知道了。

但他有点接受不了。

赵祯在哪儿惊恐的自说自话。

寇季长叹了一口气。

陈琳埋怨的瞪了寇季一眼。

寇季摊开手道:“这种事情,不可避免,官家迟早会知道的。与其让官家活在所有人编织的梦里,还不如让他快点接受现实。”

陈琳咬牙切齿的道:“你说的都对,咱家也明白这个道理。可咱家就是不想看着官家难受。”

寇季认真的道:“过分的溺爱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他是天命之子,以后注定要执掌天下。你把他护的越好,等他知道真相的时候,打击就越大。

与其如此,还不如尽早告诉他,让他引以为戒,并且借此激励自己,以后做一个好帝王。”

陈琳看着在哪儿依旧碎碎念的赵祯,长叹了一口气。

“罢了……咱家就允许你再放肆一次……”

寇季翻了个白眼,一脸鄙夷。

陈琳也就在他面前耍耍威风而已。

他要是敢把这种话对寇准说,对刘娥说。

寇准、刘娥一定会把他挂在旗杆上晾干。

赵祯自己在哪儿说了许久的小话,突然抓住寇季的袖子,道:“是朕的过错吗?”

寇季淡然摇头,道:“此事跟官家无关,纯属天灾。虽说朝廷在此次赈灾的事情上拖了后腿,但是并没有影响粮食的发放。

也就是说,该做的,朝廷已经做了,我也代替朝廷做了。

那种事情发生,也是天灾的过错。

官家不必自责。”

赵祯听到这话,心里放松了不少,但他依旧脸色难看,“就没有办法避免此事吗?那种事情,朕想都不敢想,同生为人,怎么下得了口?”

寇季沉吟了一会儿,道:“或许只有天下的粮食多的吃不完的时候,才不会有那种惨剧发生吧。”

赵祯脸色一苦,“我大宋年年缺粮,哪有粮食多的吃不完的那一天。”

寇季笑道:“办法还是有的。”

赵祯愕然的看向寇季,急忙问道:“什么办法?”

寇季低声笑道:“只要有足够的田地给百姓耕种就可以了。”

赵祯不高兴的道:“朝廷的良田,都分给了百姓,已经没有足够的良田分给百姓了。洪水没有泛滥前,朕在资事堂内陪着李先生理政。

李先生告诉朕,我大宋的人口,已经从太祖年间的三千多万人,增长到了六千多万人。

我大宋的良田却早已分派一空。

人口一直在增长,但是良田却从没有增长。

其中一部分人,尚有祖上传下来的田产可种。

还有一部分人得靠着给人家种田,又或者做工,才能有口饭吃。”

寇季笑眯眯的道:“咱们没有多余的良田,别人有啊。”

赵祯立马追问道:“谁?!”

“咳!”

陈琳重重的咳嗽了一声,黑着脸盯着寇季。

他觉得寇季这个谗臣,怕是又要给官家灌迷糊汤了。

比如鼓动官家掀起战端之类的……

寇季听到了陈琳的咳嗽声以后,闭口不言。

赵祯目光落在了陈琳身上,板着脸道:“陈大伴,你先出去。”

陈琳出气的没有听从赵祯的话,而是苦着脸道:“官家,您就容奴婢在殿里陪着您吧。奴婢保证,绝对不会再发出任何动静。”

赵祯冷哼了一声,回过头看向寇季。

寇季见陈琳这老货没被赶出去,就知道自己有些话不方便说出来。

毕竟,陈琳听见了没关系。

可若是传到了朝堂上,让那些主和派的官员知道了,他少不了要被弹劾。

当即,他思量了一下,笑道:“臣听闻,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两地,地大物博,但是人口却很稀少。朝廷可以迁移一些百姓过去。”

赵祯闻言,皱眉道:“此事太师倒是提起过,只是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多山林、多烟瘴,除了当地的那些番属外,其他的百姓根本没办法在哪里劳作。”

寇季点头道:“广南之地,多山林、多烟瘴不假。但依然有不少的平地,这些平地却只有迁移过去的犯官的家眷在种,且种不过来。

那些当地的番属,多以山林为食,即便是种田,也不会占据太多地方。

所以朝廷完全可以迁移一部分百姓过去。

耕种其他无人种的田产。

此外,烟瘴也不是不能预防。

若是烟瘴无解的话,那当地的百姓是如何存活的?

那些说广南之地多烟瘴,无法生存的人,大多是受不了广南之地的蚊虫叮咬。

可是比起易子而食,一丁点的蚊虫叮咬,又算得了什么?”

赵祯微微一愣,道:“那朕回头让太师派人去广南,调查一番此事。”

陈琳在一旁一个劲的张嘴,却不敢发出声。

赵祯看着有些怪难受的,就板着脸道:“有什么话你就说。”

陈琳闻言,赶忙道:“寇工部的话固然不假,只是广南之地,地处偏远。冒然迁移百姓过去,他们若是受不了当地的蚊虫,必然会产生暴乱。

民俗不同,当地的藩属,也容易跟迁移过去百姓产生摩擦。

到时候不仅迁移过去的百姓得暴动,那些藩属也会联手作乱。

广南若是因此乱了,对朝廷而言,就是一个大麻烦。

与其去招惹这个大麻烦,倒不如什么也别做。”

赵祯听完这番话,皱起了眉头,看向寇季。

他想知道寇季会如何辩解。

寇季淡然道:“朝廷精简下的厢军将士,数以万计。把他们迁移到广南去,刚刚好。他们在那些贪官污吏频频压榨下,都没有作乱,又岂会因为一些蚊虫叮咬作乱?

至于跟藩属的摩擦,那是不可避免的。

他们常年窝在山里,不服王化。

一旦自身的利益受到了冲击,作乱是必然的。

但正是因为如此,把那些精简下的厢军将士迁移过去,就更有必要。

他们有足够的力量,跟那些藩属和平相处。

同时也能引导那些藩属,走出大山。

届时,同流之下,那些藩属子民,必然会变成我大宋的子民。

长此以往,我大宋不仅解决了广南藩属作乱之患,还会多出一大块的良田,供养百姓。

除此之外,我大宋还会多一块宝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