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8章情怀(2 / 2)

超能作者 冠军猴 1242 字 15天前

其实人的关注力有限,第一圈是自我,第二圈是亲,第三圈是兄,第四圈是邻人,第五圈是本省人,第六圈是本国人,第七圈是外国人。细玩此圈,即可寻出一定的规律:“距我越近,爱情越笃,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。”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,并且这种现象,很像磁场现象。由此知:人之性灵,与磁电相同,与地心吸力相同,故牛顿所创的公例,可适用于心理学。

人性从未改变,可自孟子荀子眼中看来,就成了性善性恶,极端相反的两种说法,岂非很奇的事吗?并且有时候,同是一事,孟子看来是善,荀子看来是恶,那就更奇了。例如我听见我的朋友同一个人打架,我总愿我的朋友打胜,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?

假如我们去问荀子,荀子一定说道:这明明是性恶之表现,何以言之呢?你的朋友是人,他人也是人,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,此乃自私之心,不知不觉,从天性中自然流出。威廉第二,造成世界第一次大战,德意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,无非起于一念之私而已。所以你这种自私之心,务须把它抑制下去。

孟子所说的爱亲敬兄,所说的怵惕恻隐,内部俱藏有一个我字,但他总是从第二圈说起,对于第一圈之我,则略而不言。杨子为我,算是把第一圈明白揭出了,但他却专在第一圈上用功,第二以下各圈,置之不管;墨子摩顶放踵,是抛弃了第一圈之我,他主张爱无差等,是不分大圈小圈,统画一极大之圈了事。杨子有了小圈,就不管大圈;墨子有了大圈,就不管小圈。他们两家,都不知道:天然现象是大圈小圈,层层包裹的。孟荀二人,把层层包裹的现象看见了,但孟子说是层层放大,荀子说是层层缩小,就不免流于表象。

孟荀之争,只是性善性恶名词上之争,实际他二人所说的道理,都不错,都可见诸实用。我以为我们无须问人性是善是恶,只须创一条公例:“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。”把牛顿的吸力说,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应用到心理学上,心理物理,打成一片而研究之,岂不简便而明确吗?何苦将性善性恶这类的名词,为此争论不休。

不管是哪个世界,真正最靠得住的人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己。

只是这世人,常常软弱。总耐不住寂寞,总受不了孤独,喜欢追寻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来填充自己的心灵。迷恋集体,害怕独处。

一旦受到挫折,就躲到集体当中去,向亲朋诉苦,向好友倾诉,不敢孤独地面对恐惧和失败。有了痛苦就忙于分摊,有了快乐就急于炫耀,实在是不堪。“

方天行开口说道:”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,人心软弱有时候是对的,但是后来一寻思,又认为还是有些问题。同时也有些疑惑,“那些自觉内心强大的人是不是也会这样?有没有不追寻感情,不迷恋集体,耐得住寂寞,受得了孤独的人?现实的恶,或者说身边的恶,甚至那些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恶,我们都有必要去面对去分析去判断。而虚构的和完全不落实处的作品,一直比较关注一些阴暗面的作品,到不是真的要恶,只是觉得出于一些“文章教化”方面的需要,哪怕是小说之类的,反正只要是刊登在中国的公开发表的文字,大多都不能写的太坏——毕竟中国是连恐怖片都不能拍的——所以我一直觉得这种纯“善”的作品,恐怕不能如实反应现实的情况。比如强者,就好比现在的富翁,往往他们的第一桶金都不是来的那么光明正大,而强者也都是建立在对弱者的掠夺上的(当然有时候是对自然的掠夺),所以一个真正的强者而不是被运气推着成为强者的人(就好比萧峰和张无忌),心态应该不是那种还像普通人那么无力。